|
养生市场乱象解放军306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养生的话题越来越热。 然而,巨大的养生需求催生出了鱼龙混杂的养生市场,而由利益催生出的养生乱象,其实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病。 骗局瞄准老年人 青海省西宁市的李月芳老人年逾七旬,平时身体出了血压高没别的大毛病,所以一直吃降压药缓解头晕等症状。从去年冬天起,老人经常在广场上和一些晨练的同伴收听收音机里面的养生课。经不住各种充满诱惑的宣传,今年3月初,老人拨打热线电话并先后花7000多元从沈阳邮购了五盒“清基胶囊”开始长期服用。 “食用‘清基胶囊’可以给体内‘大扫除’,提高细胞活力,保护各器官,延缓衰老。”李月芳老人说,听了热线电话里卖药“专家”的话,她便停服了降压药,专吃这种保健品。今年6月的一天,李月芳突然在家晕倒,检查后发现因停服降压药,患有脑供血不足、多发血管狭窄。至今还躺在病床上的李月芳“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类似情况并不鲜见。 一位网友说,公共退休前是化工企业的总工,婆婆是西医(药剂师),然而两位老人沉迷于电视养生节目和各种养生课,家里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各种保健品堵得只能侧着身走。两位老人总共近8000元的退休工资,本来在当地二线小城是完全够用的,结果他们买一床红外线全能治疗被花去5000元,买一个“杀死癌细胞”的保健杯1500元,买一个小分子净水机2000元,诸如此类的举动,完全劝不住。家里堆积了各种保健品可以传三代了。最惨痛的是,婆婆7月初的一个晚上突发脑梗,送到抢救室后,公公翻遍全家,存折上只剩下220元钱。公公还在说,有些保健品可以预防脑梗的,要是早点吃就好了。 在深圳,记者以“找工作”为由进入深圳福田区一家养生器械门店,经攀谈,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穿着和聊天内容了解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以免费活动吸引他们,留了电话加了微信,进门之后再推销各种产品”。 随后,店内的一款号称能够防癌、抗衰老的养生床吸引了55岁的李女士注意。这样一张床垫要价两万多元。在自称是预防医学养生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口中,一张床垫就能祛除百病,不但能治好老人的常见病,甚至对防癌都有效果。李女士兴致勃勃地进行了体验,期间销售人员提供饮料茶点,赠送礼品,并提出当然交定金就能赶上按月现金返还的活动,这让李女士动了心,当即交了500元定金。 朋友圈内的“伪养生” 除了不少老年人深陷养生迷局,微信朋友圈里的“伪养生”也是铺天盖地。 朋友圈里时常可以看到类似“中医秘方根治白发”“几元钱只好你的白发”的 帖子。一名26岁的安徽籍硕士研究生,为了找个好工作,下定决心治疗脱发,按照朋友圈帖子的说法,4个多月服下了5.9斤何首乌,结果在体检时被查出药物性肝功能异常,之后肝脏迅速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这些虚假信息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网络,如微信公众号、商业健康网站等;二是传统媒体的养生保健节目及购物栏目;三是保健品和器械厂家做的讲座式营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自媒体的健康保健信息,由于缺乏把关人,各种伪养生甚嚣尘上。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就曾推出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的谣言,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养生、疾病、金钱,其中“养生、食品安全”为主题的谣言占55%。 腾信微信团队也曾发布称,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超过2100万次,其中健康类谣言数量众多。 透过数据看乱象 记者不完全统计了2015年至今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60多起保健食品虚假广告发现,其中80%都与治愈“老年病”有关。例如,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理气舒心片”,该药品为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却通过广播健康咨询方式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宣称“用了3个月,心绞痛不疼了,需要都下来了;两个疗程彻底治好了心脏病”等。 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广告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无非是利用各种手段,夸大疗效,骗取患者的信任,将自己包装为神药、神贴。而这些广告虚假宣传的产品价格往往不菲。2016年上半年,上海保健食品推销问题情况报告显示,在115件提及价格的投诉举报中,52.2%的市民购买价值过万元,最高者达到14万元。上海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岳父在听完讲座后购买的一种名为“灰树花胶囊”的处方药,一个月的发票就有4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