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坑老保健品”要“零容忍”很多老年人对于保健养生的正常需求,没能在正规的机构如社区医院等地方得到满足,科学的保健养生知识没能通过正规的途径得到宣传,社会上尤其是社区一级也没有对类似骗局或准骗局的预防性宣传,导致很多老年人偏听偏信上当受骗。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播放了一期关于“会销”的调查节目,引起关注。所谓会销,顾名思义,就是以开会、讲座等名义把人召集在一起,实际上是推销产品。这种“会销”在全国到处都有,在荆门也有多处。笔者曾劝阻过身边的老人,别去参加,但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此类活动仍然在各个小区十分活跃。这类企业举办“会销”的目标人群都是老年人,年轻人要参加他们举办的讲座会被阻挡在门外。每次讲座通常都有免费礼品可领,不少老人冲着免费礼品而去,最后大都会在推销员的伶牙俐齿之下买回一大堆贵而无用的保健品。而且,这些讲座活动大都在工作日的白天举办,很多老人还会被告知或暗示回家不要随意向子女泄漏讲座的“秘密”。 作为这类保健品企业目标群体的老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身上大都有些或大或小的病;二是手头上大都有点钱;三是大都处于空巢或半空巢状态,平时与子女和年轻人交流的机会不多。有恙在身,自然对健康保健类的事物感兴趣,也会对健康保健类产品产生需要;手头有钱,虽然大都是辛辛苦苦攒下的养老钱,但几千或几万还是拿得出手的,否则盯着他们也没用;空巢或半空巢状态,对情感沟通的渴望就会相对强烈一些,一些此类公司的促销员动辄喊老人“爸妈”,瞅准的就是这一机会,与子女和年轻人交流的机会不多,意味着欺骗性的信息很难及时得到纠正,更容易被这类公司“洗脑”。 老年人退休后年事渐高,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享受人生。精明的生产企业抓住了老年人这种心理,大力开发老年保健产品。老年人对这些保健器材和保健品之所以深信不疑、趋之若鹜,原因是体验门店推销的医疗器械及保健品大都产自正规厂家,且证照齐全,而且营销人员态度热情,还采取赠纪念品、安排近郊游、吃免费午餐等营销手段,加之保健品尽管无疗效但也吃不坏身体,令一些老年人乐此不疲。这类公司大都有着合法的外表,推销的方式也难说有多少违法违规之处,但从其结果及其所造成的和潜在的社会影响来看,其破坏性恐不容小视。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商家推销产品,老年人自认为需要而购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只要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别人无权干涉。问题是,有些厂家和商家在推销保健产品中,往往进行夸大宣传,把产品吹嘘得包治百病、无所不能,令有些老年人深信不疑,这就有点商业欺诈的味道了。去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已正式实施。办法明确,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的词语,明示或者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等误导消费者的词语。因此,对那些所谓的保健品,无论是吃的还是用的,有多少夸大和忽悠的成分,值得有关部门好好查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