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药监部门教你识别保健食品骗局动不动就说能“补脑降糖”,张嘴就宣称“包治百病”、利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行骗、打着“免费送米面鸡蛋”旗号诈骗、伪装名医专家“忽悠”……这些保健食品业虚假、夸大宣传的常见套路让人眼花缭乱。保健食品推销存在哪些陷阱?消费者又该如何防范?不妨让权威部门和业内专家来为您提个醒。 一问:我国保健食品总体现状如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行业是我国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促进我国健康服务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行业,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将保健食品纳入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管理。 至于保健食品乱象问题,既有保健食品自身的问题,也有普通食品、进口食品问题;既有广告宣传问题,也有假冒伪劣、“黑作坊”非法添加以及非法传销等社会综合治理问题。 二问:有关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 食药监总局:食药监总局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食品的生产经营监管,严惩重处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等严重危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食品产品、生产经营、宣传信息等欺诈行为,食药监总局已完成《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的制定,即将发布;同时也鼓励消费者举报,在发现食品欺诈行为时,拨打12331投诉举报电话,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三问:为何严打之下乱象仍难绝迹?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从企业方面来说,部分中小企业诚信意识淡薄,违法生产营销,虚假夸大宣传,误导公众消费,直接破坏了保健食品的整体信誉。特别是一些打“擦边球”的恶性营销,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合规的优秀企业深受其累。同时,普通食品违法添加药物成分、功能声称等问题,也使保健食品“躺枪”。 四问:保健食品推销存在哪些陷阱? 食药监总局:保健食品市场上的常见陷阱包括“专家健康讲座”,即在酒店、宾馆等场所举办免费“专家健康讲座”,邀请所谓“专家”讲述某某保健品效果神奇,然后以“赠药”“送纪念品”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诱导购买,并套取消费者的联系方式,达到日后销售的目的。 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免费抽奖活动”,即在人流集中处,采用“免费抽奖”等手段,让消费者得到“优惠购买某某保健品”的大奖,有的还雇用“托儿”在旁煽风点火,诱使消费者大量购买。 小编提醒:从此次青岛发生的“致命”保健品事件来看,“办讲座送赠品”的骗局已经出现了“升级版”,即营销公司作出“买保健品,送境内外免费游”的空头承诺以蒙骗消费者。 五问:虚假夸大宣传有何惩罚措施? 食药监总局:该办法将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列为食品宣传欺诈,在对生产经营企业处罚的同时,将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六问:消费者如何跳出养生迷局? 食药监总局:普通食品不能声称功能,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消费者选购食品和保健食品时要认清包装上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和批准文号。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要警惕“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称疗效”等非法宣传营销“陷阱”,科学、理性消费。 刘学聪:社会需加强科普教育,正确引导。老人受骗令人痛心,希望做儿女的多多给予父母关心关怀,少些犯错的责备,多些陪护与理解,这也是避免老人受骗的重要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