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 保健品不能单靠政府救火 应培育成熟消费者
详细内容

保健品不能单靠政府救火 应培育成熟消费者

  “老爸,您膝关节疼,给您买点氨糖软骨素补补吧。”“女人应该注意保养,多喝维E和胶原蛋白。”……现在的人们,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尤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保健食品的需求旺盛。

  不过,在这巨大的需求背后,消费者“上当”的事例仍时有发生。今年的“3·15”晚会,保健食品再次被“点名”。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表示,保健食品的产品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基本可以保证其安全性。而问题出在非法添加、功效声称的不规范及对保健食品的不科学认识上。

  作为保健食品的消费者,关心的无非是我吃到嘴里的是什么、安全吗、有效吗的问题。保障保健食品安全,不能仅靠政府“救火式”治理方法,除了依靠国家的监管和企业自律,消费者自身还需对保健食品拥有正确的认识,培养食品的科学消费理念,练就识别真伪的“火眼金睛”。

消费者自身还需对保健食品拥有正确的认识

  保健食品、食品、药品——消费者傻傻分不清楚

  对于保健食品的消费经历,不少购买使用保健食品后感觉“上当”,深受虚假宣传之害的消费者,其感觉“被骗”的主要症结还在于对保健食品认知的缺乏及对夸大功效的轻易信赖。例如在今年“3·15”晚会中提及的某保健食品,在国家食药监局的网站上查不到其任何信息。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称,被提及的这款所谓“保健食品”,其实仅属于普通食品而非真正的保健食品。消费者不去真正了解情况,这就属于典型的认识不足。

  何谓“保健食品”,一直以来对于非专业人士最直观的辨识方法即为看其产品包装上是否标有“蓝帽子”。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中明确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解释,保健食品介于食品与药品中间,与药品有着本质区别,最明显的在于保健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可长期服用,不具任何毒性。消费者购买辨别时,除了“蓝帽子”,产品包装上还应有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年)第××号的标识,进口产品是国食健(进)字或卫食健(进)字。

  另外,新《食品安全法》中也明确了保健食品不得宣称能治病。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注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必须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据悉,目前,国家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包括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增加骨密度、减肥、辅助降血糖、改善生长发育、抗氧化、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改善记忆、调节肠道菌群、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27种。这其中,保健食品声称功能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增加骨密度、减肥、抗氧化、辅助降血糖血压血脂等方面。

  老年人目前仍是保健食品消费的一个较大群体,在这一群体中,高血压已成为常见病。一旦被诊断为高血压,需长期服用药物。而对于一些血压偏高,但未被确诊为高血压人群,如尽早服用相关保健食品,可能会对血压起到一定调节作用,从而避免高血压疾病的形成。如一款名为辅助降血压茶的产品,其包装上标有“蓝帽子”,保健功能一栏写着辅助降血压;适宜人群标明是血压偏高者;且注意事项一栏明确注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而现实生活中却也存在着高血压患者因对保健食品的错误认知及相信部分保健食品的夸大宣传,服用保健食品后停止使用药物,最终导致健康受损的事例。“这源于公众尤其是老年人对保健食品的认知不足。”张永建如是说。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已有基本保证,问题出在非法添加、功效声称的不规范及对保健食品的不科学认识上。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