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 保健品暴利高达200% 部分保健品添加违禁成分
详细内容

保健品暴利高达200% 部分保健品添加违禁成分

    每克售价高达千元的“极草”,日前被国家相关部门从保健品中“除名”。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背后,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保健品“伪装”成药品、普通食品号称有保健功能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产品靠“忽悠”蒙骗消费者牟取暴利。

    企业科研投入不及利润1%

    日前,国家食药监局公开发文要求停止高价保健品“极草”的相关经营活动。极草5X冬虫夏草纯粉片-至尊含片0.35克规格的81片装礼盒售价为29888元,即每克售价为1054元。其生产厂家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宣称其“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可以使冬虫夏草“含着吃”,并声称“极草纯粉含片比原草至少多7倍精华溶出”,这让不少消费者认为一片极草等于7根虫草的功效,不惜重金购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投入10亿元广告费打造其“含着吃”的所谓高科技概念,而这笔投入也是极草成本中极大的一块。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常务会长赵锦文认为,“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并不是高科技,“压制设备研发技术在国内早有应用,其广告中比原草多7倍精华溶出的说辞也在业界存有广泛异议。”

    “暴利不是靠技术和质量,而是靠营销。”业内人士称,许多高价保健品的营销策略都与“极草”类似。

    按照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至5%,但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保健品行业利润可达100%至200%,这已成为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很多厂家自己不研发,而是采取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经营保健品,导致各路厂家更加陷入炒作式营销大战。

    保健品能“抗癌”?骗人!

    与“极草”相似,近年来保健品“忽悠”式营销不断升级,特别是炒作高科技概念,部分消费者对此偏听偏信。

    安徽省食药监局有关专家说,保健食品只有辅助治疗的功效,但为了吸引眼球,一些企业和经销商大肆宣称其治疗效果优于专门药物并且无副作用。安徽合肥的胡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此前一直靠吃药控制血压,没想到看了保健品广告后笃信“是药三分毒”,就擅自停药,血压飙升,一下子中风,至今还在重症监护室。

    为了将产品打造成“神药”,一些保健品广告已不满足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狂轰滥炸,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成为保健品新的营销渠道,甚至有大量没有取得保健品“小蓝帽”的假冒伪劣产品也出现在网上。食药监部门专家称,目前我国认可的保健品27种保健功能中,并没有防癌抗癌这一功能。

    特别是一些针对老年人开始免费的“健康讲座”不断增多,实际上就是给老年人“洗脑”。保健品的营销策略也从“广而告之”,升级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忽悠”。“老人被‘洗脑’之后,儿女阻止买保健品就是不孝顺。”安徽一家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说。

    购买时应咨询正规医生

    “药品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测试,如果保健食品真的有如此奇效,那企业还生产药品干什么?”一位药剂专家告诉记者。

    而一些表面上效果明显的保健食品,实际上是非法添加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成分,特别是减肥类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药物。消费者食用后短期内体重迅速下降,但长期食用副作用十分明显。

    “保健品企业如果给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很多时候仅仅是退还产品费用。违法成本过低,对其违法行为没有任何威慑力。”安徽省食药监局新闻办主任孙斌园说。相关专家认为,对于保健品行业,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和引导力度。

    此外,提高全民健康常识、让消费者不盲目迷信保健品也是当务之急。“即使是优质保健品,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服用。”多位药剂专业人员表示,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签约家庭医生项目,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保健品时不妨咨询身边的医生,避免因迷信广告导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据新华社

    新闻延伸:

    科学家戳破养生神话 保健品不一定管用

    吃保健品和定期体检真的会让你更健康吗?英国卫生部和帝国理工学院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对40岁到74岁的中老年人而言,以吃药和体检的方式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几乎没什么效果,在10年内的患病风险只低0.21%。那为什么大夫还是会要求你体检或服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参与研究的罗布·希克斯博士说:“通常而言,这些方法虽然没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持,但也没有害处,因而尝试一下也无妨。”借这项研究结果公布之际,英国《每日邮报》还盘点了一些被科学家们戳破的、“无用也无害”的保健神话:咳嗽糖浆等止咳药并不能止咳;关节内窥镜检查对治疗膝盖疼痛没什么实质帮助;牙线对保持牙齿和口腔健康的作用微乎其微,坚持每天早晚刷牙才是王道;吃钙片对强健骨骼没用;售价昂贵的鱼油保护不了心脏;扑热息痛对缓解骨关节炎引发的疼痛无效。(新华网)

    部分保健品添加违禁成分

    谈到保健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不少业内人士颇为忧心。“药品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测试,如果保健食品真的有如此奇效,那企业还生产药品干什么?”一位药剂专家告诉记者。

    而一些表面上效果明显的保健食品,实际上是非法添加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成分。特别是减肥类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药物。消费者食用后短期内体重迅速下降,但长期食用副作用十分明显。

    专家称,消费者无法从外观、口感等判断保健品质量和功能优劣,因此广告和推荐就成为选择保健品的“指南”。而企业有法不依、有关部门执法不严,都让保健品行业陷入靠吹牛赚暴利的恶性竞争中。(京华时报)

    别让过度营销自毁中国保健品“长城”

    保健品之理念,在中国文明史上,其几乎与中医学相伴相生,有着令世界为之仰视的悠久历史。不过,在当今,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过度营销的畸形发展,显然是其一种穷途末路的走向,如不及时刹车并止步,这只会“忽悠瘸了”行业自身;有朝一日,更会自毁了中国保健品“长城”。

    中国保健品不仅有悠久历史,更与中医学一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正因为此,当中国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后,就必然会跨越天然保健品之门,更以科技之名形成了新的合成类保健品市场。虽不能说中国已是保健品强国,但在基数与规模上,言我们为保健品大国亦不为过。但中国保健品市场地当下之所以不强的原因,显然与质量为末、过度营销有关。


seo seo